手机号
验证码
立即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手机号
邮箱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2018/9/20 11:06:00

在技术视角下对翻译质量控制的研究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语言转换活动,主要处理两套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法词汇思维方法、文化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就不免会产生一些翻译问题,从而影响翻译的质量。

 

翻译质量是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翻译项目的最终成败。

 

如何保证翻译质量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的一个重要议题。所幸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推动了翻译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确保翻译质量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和技术工具。

 

一、国内外翻译质量研究现状

 

在翻译研究领域,前人的研究大多关注翻译质量评估及其模式,而对于翻译质量控制的研究,特别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翻译质量控制的研究寥寥无几。

 

从另一方面来看,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所以,考察评估模式及标准对于控制翻译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翻译质量评估及其模式的研究,如果按照研究方法分类,主要可分非量化模式研究和量化模式研究。

 

此分类的依据是Willams对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分类。非量化模式研究是参照标准”(standard)准则”(criterion)的研究模式,在非量化模式研究中,具体又可分为三大流派。

 

即以反应对等为参照原则的流派、以语篇类型对等为参照原则的流派和以文本功能对等为参照原则的流派;而量化模式研究则是参照具体的、量化的参数来研究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模式。

 

在非量化模式的研究中,主要的代表学者有以反应对等为参照原则的Nida,以语篇类型对等为参照原则的Reiss,和以文本功能对等为参照原则的House

 

Nida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研究中,极其重视读者反应的对等,包括其情感反应、知识反应等,即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他认为评价翻译质量的主要标准是读者的反应,认为译文的交际性和易懂性最重要。

 

eiss则从词语和句法层面上升到语篇层面,参照语篇类型对等原则建立了新的翻译质量评估体系,她将文本类型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作型(operative)以及视听媒体文本(audiomedial texts),并且根据这些不同类型的特征和要求来评估翻译质量。

 

eiss还提出了影响翻译质量的四大范畴,即文学、语言、语用和功能范畴。

 

House则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参照功能-语用对等原则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她认为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是翻译质量评估的前提和基础,翻译即是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目标语言文本来代替源语言文本,所以,要根据源语言文本的语言特征和文本功能与目标语言的对等程度,来评估翻译质量。

 

House还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语篇体裁和语境方面的非对应”(mismatches)误译”(errors)进行了分。

 

之后,Honig对功能-语用原则参照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治疗性(therapeutic)与诊断性(diagnostic)两种模式,但后来,Honig的这种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分类也遭受到了一些尖锐的批评。

 

量化模式研究主要指评估人在评价译文时,先设置好一定的参数,然后再根据不同参数的重要性,给每个参数设置一定的权重,再根据所设参数及权重评判译文质量。

 

在量化模式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有WilssBensoussan&RosenhouseAlQinaiWilliamsWilss为翻译质量评估设置几个简单的参数,包括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正误评价。

 

Bensoussan&Rosenhouse将误译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类。Qinai提出了折中模式,为翻译质量评估设置了7个参数,其中包括语篇类型、形式对应、衔接、语篇-语用对等、词汇性质等。

 

Williams文本论辩则下建立了新的翻译质量评估参数体系,这种体系是以论辩图示为基准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此评估模式包含了6个参数,如论辩图示、结构关系、论辩类型、辞格等。

 

这些参数在Williams看来,可以达到用于对文本整体评估的目的。所以,该模式及其参数的建立也满足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效度的核心要求。

 

上述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多基于理论探讨,与具体的翻译实践联系不甚紧密。

 

近年来,有一批学者也开始关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翻译质量问题。

 

比如,在Depraetere主编的翻译质量研究论文集中,就涉及了具体翻译培训中的翻译质量问题,以及机器翻译和具体翻译领域中的翻译质量评估问题;

 

Drugan基于现今的翻译实践现状,通过真实翻译实践案例,将翻译质量评估分为两种模式: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模式;JiménezCrespo则从翻译技术和网络本地化角度,分析了网络本地化与翻译质量的关系。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译学界对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也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翻译质量评估参数和标准,其中,以量化模式研究居多,非量化模式研究数量虽少,但影响较为广泛;

 

也有少数学者从翻译技术角度,提出了使用计算机辅助评估模式来评估翻译质量。

 

在量化模式研究中,范守义首次将模糊数学知识引入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将传统的、以“信达雅”为标准的抽象评估模式转换为具体的、可比较的定量评估模式。

 

辜正坤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认为翻译标准是多元的,翻译的最高标准就是译文与原文的最佳近似度。

 

穆雷在范守义和辜正坤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不能只用信度作为译文的唯一评价标准,而是要多重标准综合考量,此外,针对不同的译文,要对其评价标准参数设置不同的权重,因为各个参数在不同译文中的重要性不同。

 

此后,冯志杰、冯改萍提出了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论,他们认为,针对原文而言的“信息等价性”和针对读者而言的“信息传递性”是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

 

李晓敏、杨自检又设立了一个较复杂的翻译质量评价系统,其中,评价翻译质量的最高标准是“得体”,他们还将译文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在外部因素中,除传统的读者因素外,还将社会效益因素加入其中。


侯国金从语用学角度提出了语用标记等效值理论及其计算方法,运用该方法可比较和估算不同的参数值,以达到“理想译文”的等效高度。

 

何三宁提出了关联理论评估模式,将翻译质量评价参数分为语言参数、实体参数和思维参数。

 

在非量化模式研究中,司显柱在系统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语言学译文评估模式,该模式强调译文在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和语篇(textual)三个方面要与原文对等,除此之外,还要在人际意义及语篇意义上与原文对等。

 

近年来,一些学者及业界人士逐渐意识到了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翻译质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构建计算机辅助翻译质量评估系统。

 

孟涛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技术,使翻译的自动化成为可能,翻译质量评估也要相应的实现自动化,即建立计算机辅助评估(Computeraided AssessmentCAA)系统。

 

贾顺厚通过实例论证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对网页翻译存在的一般性问题有良好的控制性,它能使翻译过程简化,有助于形成自动化的翻译控制机制,从而保障翻译质量。

 

钱多秀提出了一些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Wordsmith30Mono ConcPro2.0SDL Trados)来测定译文准确度的具体方法,并以科技翻译领域译文为例,详细说明并论证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译文准确度的评估相比于人工评估的优点,即速度快、涵盖文本范围广。

 

上述这些翻译质量评估及其模式的研究都对翻译质量控制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

 

然而,前人的研究侧重于对翻译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此活动通常是发生在翻译行为之后,其标准和方法与翻译行业的标准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基本上并未被行业接受和应用。

 

行业中广泛应用的翻译质量控制技术却鲜有研究,更突显了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翻译错误分类

 

要想对翻译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量化翻译质量参数,细化翻译错误类型。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是信息在传递中的解码和重新编码的活动。

 

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翻译问题,从而导致翻译错误。

 

德国译界对翻译错误做了较多的探讨。如,Wilss认为翻译错误在语言接触情境中对规范的违背

 

Nord认为翻译错误是没有执行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中暗含的指令以及对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得不好;翻译错误除了文本特有的错误外,大体分为三类,即语用错误、文化错误和语言错误。

 

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我们认为翻译错误是偏离了既定的翻译规范或翻译标准的翻译问题。翻译规范中通常包括详细的翻译错误类型。

 

要想控制翻译质量,就必须区分翻译错误,更好地遵从翻译规范或翻译标准。

 

在国内外,按照不同的标准,翻译错误的分类有所不同。

 

国际上主要翻译相关标准包括加拿大语言质量测量系统(Canadian Language Quality Measurement System)、欧盟的EN150382006翻译服务标准、美国译员协会(ATA)错误方案、SAEJ2450翻译质量标准、ITBlack Jack Quality Metric、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QA ModelTAUS的动态质量模型(Dynamic Quality Framework)等,国内的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等。

 

另有一些自动QA(Quality Assurance)软件,如QADistillerXBenchErrorSpy等,这些QA软件都有自带的错误类型。归结起来,翻译错误类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语言。由于译员的语言或专业水平有限,从而导致译文语言生硬、专业术语使用不当、语言表达模糊、有语法错误、理解偏差等语言相关问题。

 

如术语使用错误,即违反客户术语;或明显违反译文语言所属行业的约定俗成;或译文中的术语概念明显和原文不同。

 

再如句法错误,即原文的术语没有安排在译文的相应位置上;或译文有不正确文法结构;或译文词语正确,但是不符合译文语法中所规定的表达顺序。

 

2.漏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遗漏了原文本或源语言中的某些词句或信息,从而导致翻译的字符及信息不完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原文的内容在译文中没有相对应的内容,或图表内容没有在译文中体现。

 

例如原文中有些关键词汇没有翻译,从而造成读者对译文理解上的障碍或误差,或者遗漏了原文必要的词句或信息,甚至忘记翻译原文。

 

3.一致性。在译文中出现翻译风格、术语专有名词等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如翻译风格不一致(一个较大的翻译项目需切分成多个小项目,导致多人协作翻译的痕迹)、重复内容不一致(译文中出现不一致的翻译字符,相同的文字前后翻译不一致,相同的文字各语言之间不一致,相同的文字软件用户界面与联机帮助文件不一致等)、术语不一致(如原文中出现多次“Jacobs”这个名字。

 

译文的前半部分一直译为“雅各布”,后半部分则变成“雅哥布”或“詹克布斯”等),以及姓名、数字、日期、度量衡单位等不一致。

 

4.翻译风格指南(Translation Style Guide)。在国际化语言(翻译)服务企业,针对特定客户或项目通常都有制定好的翻译风格指南(简称指南”),用以规范译文要求。指南包括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

 

通用标准即译文通常应该遵循的标准,包括词汇使用、表达方式、文字字体、标点符号、日期格式等;专用标准即翻译项目本身的特殊要求,如专用翻译软件规定、特殊格式规定等。

 

如果译文违背上述指南中的具体规范,则会视为不同等级的翻译错误。

 

三、翻译质量控制工具的基本分类

 

语言(翻译)服务企业常常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字的翻译和校对项目,此项目可能包括所有常见的翻译错误类型。

 

面对这样的时间压力,有没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对此项目中的翻译错误进行快速识别和快速修复,将人工重复的劳动力降至最低,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呢?这就需要借助翻译质量控制技术和工具来实现。

 

这些工具可以根据一定的规范,设置相应的检查参数,针对上述四种翻译错误,实现批量的质量检查,从而有效控制翻译质量。

 

从翻译质量控制的专业程度来看,翻译质量控制工具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简称CAT)工具。

 

CAT工具利用计算机模拟人脑记忆功能的机制,将翻译过程中简单的、重复性的记忆活动交给计算机来做,让译者从机械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关注翻译本身的问题,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改善翻译质量。

 

当前,国外主要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有Alchemy CatalystSDL TradosDéjàVuWordfastmemoQSTA Transit等。

 

国内主要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有雅信CAT、传神iCAT、朗瑞CAT、雪人CAT等。

 

第二类是翻译技术开发商专门用于保障翻译质量的工具。此类工具又可分为独立式和嵌入式两种类型,独立式类型有L10 CheckerQADistillerXBenchErrorSpyTMX ValidatorHtml QA等工具;

 

嵌入式是指嵌入在第三方工具中,如SDL QA Checker集成在SDL Trados软件中。

 

第三类是指通用的校对工具,也可用于翻译质量控制,如StyleWriterTriiviIntellicompleteBull fighterWhitesomkeGrammar AnywhereMicrosoft Word校对模块、黑马校对等。

 

这些辅助写作、拼写和语言检查的工具可以对基本的语法、单词用法、拼写、标点符号、搭配等翻译问题进行检查和校对。

 

在翻译质量管理过程中,翻译项目管理系统(Transla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TMS)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对翻译质量的控制作用,如该系统对工作流的控制。

 

即如果没有完成TEP(TranslationEditingProofreading)流程,系统无法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当然,在翻译过程中还会用到其他各种各样的工具,这些工具在不同程度上也会有助于翻译质量的控制,本文不再赘述。

 

四、翻译质量控制工具的主要作用

 

SDLTrados为代表的CAT工具,代表了最新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成果,能够极大地提高翻译效率。

 

根据Gerasimov统计,SDL TradosQA Distiller工具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自动测出86%左右的译文形式错误,Wordfast可以达到43%左右。

 

SDL官方数据显示,利用CAT工具的翻译记忆库功能,过去翻译的内容在未来类似项目中可充分发挥作用。

 

技术类文档重复利用率可达80%,最高可提速100%,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翻译项目创建及翻译审校的速度。

 

在翻译项目中使用CAT工具,还可以提高翻译内容的一致性。

 

CAT工具通常具有译前文档分析、格式转换、资源提取、术语提取等功能,译中的重复片段识别、术语识别、拼写检查等功能以及译后的质量检查、译文格式统一等功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具有质量控制的作用。

 

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环境下,译员可共享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译员或审校员可根据不同的权限,监视、修订翻译数据库中的翻译句对和术语,这样就可解决多人翻译协作中的翻译风格、术语不一致等问题。

 

专门的质量控制工具以及通用的校对工具,通常可检查的翻译错误包括:(1)句段检查:着重于检查目标语言句段为空的句子。

 

比如,因漏译而导致目标语言句段和原文一样、跳过原文句段没有进行翻译、目标语言句段明显比源语言片段短、目标语言中存在乱码、目标语言中的句子数目与源语言不一致;

 

(2)一致性检查:主要着重于检查语言的一致性,比如在原文相同的词句,但在译文中却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

 

3)标点符号检查:主要检查包括数值检查、数字格式、度量衡和数字到文本转换。

 

对于科技文档来说,数值检查功能可以快速保证译文中的数字和原文完全吻合;

 

(4)术语检查:主要检查包括项目术语、禁忌词、商标名称、产品名称等;

 

(5)标记符号(Tag)检查:主要检查翻译文档中的标签,如翻译之后的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文档通常会包含许多标记符号,质量控制工具可以快速检查出标签顺序、位移、缺失等问题。

 

以产业界常用的专业质量控制工具Xbench为例,它可支持对三十多种翻译格式的检查,并可快速检查出漏译、同源异译、异源同译、目标语和源语重合、标签不匹配、数字不匹配、空格冗余、大小写不一致、术语表达不一致、禁忌词汇等翻译问题。

 

如有400多页的技术文档由五个译员分工协作翻译之后(生成TTX文件),需要对译文之间的一致性进行检查。

 

如果由一个专业审校人工完成全部质检,可能需要花费35天时间,而且无法保证找出所有译文不一致的问题。

 

利用Xbench工具,则可在数分钟内快速完成此项任务。

 

审校人员只需在Xbench中创建一个新的项目,将所有译文批量导入到项目中,通过常规的QA检查设置,软件便可快速找出所有文档之间不一致的内容(如图1所示),并以列表形式醒目地呈现出来,还可导出完整的校对报告。

 

审校人员只需用鼠标单击不一致的地方,即可直接打开出问题的源文档,快速修改翻译错误,以确保同一个项目之间文档的一致性。

 

五、翻译质量控制工具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计算机辅助翻译质量控制技术可以融入译前、译中和译后各个环节中。

 

各环节的具体活动都可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效率,控制质量。

 

通过利用翻译质量控制技术,可对翻译错误进行细致量化,找出可能的错误结果,提供错误结果的上下文信息,从而进一步改善翻译质量;

 

翻译质量控制技术越强大,对翻译质量改善的作用就越大,同时也会进一步推动翻译质量评估标准的量化。

 

另一方面,翻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翻译错误也必然带有复杂性。

 

计算机辅助翻译质量控制技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不能检验出译者翻译理解上的错误、无法检查译文逻辑错误、不能检查复杂的语法问题、术语检查只限制于记忆库和术语库中的词汇等等。

 

造成翻译错误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译者的语言能力之外,还涉及译者的专业背景知识、翻译速度、所使用的工具、译者的情感因素、客户要求及翻译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等等,每一种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不可低估。

 

所以,QA工具只是一种控制翻译质量的辅助工具,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翻译质量。计算机辅助翻译质量控制技术会在翻译质量需求的驱动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而质量控制工具的功能亦会愈加先进和完善。

 

六、结语

 

翻译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止的活动。

 

在翻译项目管理过程中,译者是控制译文质量的基础,技术是译文质量的重要保障,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是贯穿于项目周期的生命线。

 

质量福音传教士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20世纪60年代初曾提出零缺陷”(Zero Defects)的概念,侧重质量的预防和持续改进。

 

“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和救火;工作的标准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质量的衡量要用金钱和代价,而不是各种基于妥协的指标。”

 

翻译质量控制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翻译质量和翻译质量“预防”的过程。

 

在重视质量控制技术的同时,应该做好质量规范和质量控制计划,将翻译质量控制技术与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在每个环节严格把关,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翻译质量的整体控制,最终达到或趋于达到“零缺陷”。

 

质量的零缺陷通常是理想化的目标。有时,客户基于市场压力和竞争等方面的考虑,优先考虑的往往是项目进度,因此,如何定位质量保证的角色、如何平衡进度、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

 

翻译质量的研究,对于提升翻译学科地位有着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翻译质量控制的研究,属于翻译质量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前人翻译质量研究的局限性,并将会拓宽翻译学研究的视角。

 

同时,它对翻译质量评估及翻译质量标准研究也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翻译质量控制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对提高个人译者、翻译团队和企业效率,规范行业的翻译服务标准和产出质量,促进翻译质量模型改进和翻译项目的最佳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自:乐文翻译

 

乐文翻译目前是国内专业的翻译机构之一,公司秉承“诚信 专业的服务理念,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流服务。了解更多信息:请发邮箱:abc@lewene.com或直接致电:400-895-6679咨询。


阅读文章:积分+1